河北博物院 傳唱燕趙雄風(人文中國·博物之旅)



河北博物院前身為河北省博物館,1953年4月成立於保定古蓮花池院內,1982年搬遷到石傢莊。2014年6月9日擴建完成正式開放,同時河北博物院揭牌。

河北博物院建築分為南、北兩區,北區建於1968年,外觀仿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廊柱式建築(圖 ,資料圖片),總建築面積20028平方米,建築風格體現瞭鮮明的時代特點。南區為新建區,總建築面積33100平方米。新建築周圍環以高大的廊柱,與北區建築的形制和主色調相呼應,體現瞭外觀新穎、內部實用、整體和諧、體現特色的總體要求。河北博物院總建築面積53128平方米,展覽面積22000餘平方米,建築巍峨壯麗,南、北兩區和諧統一,是石傢莊市標志性文化景觀。

作為河北省唯一的綜合性博物館,河北博物院擁有文物藏品15萬件,其中一級品334件,以滿城漢墓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窯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明清地方名人字畫以及抗日戰爭時期文物最具特色。

劉勝金縷玉衣

首次發現的規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

1968年於河北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長1.88米。按人體結構比例制作。全套玉衣由各種形狀的玉片組成,玉片四角有孔,用金絲加以編綴,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與玉衣同時出土的有鑲玉鎏金銅枕和蓋塞九竅的配件,組成一套完整的葬玉。

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

長久以來,玉衣隻存在於歷史記載當中。直至1968年5月,人們在河北滿城陵山上意外地發現瞭西漢中山靖王墓。當棺槨的漆皮和朽木灰被全部清理,參加發掘的考古工作者不約而同地歡呼:“確實發現玉柙葬服瞭!”經研究認定:這是中國考古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縷玉衣。

希冀在玉的保護下走向永生的墓主,結局卻事與願違。滿城漢墓避開瞭盜墓賊,但在時間、大自然和微生物的聯合作用下,玉衣主人劉勝的屍骸在金縷玉衣中腐朽成泥,僅剩幾枚殘齒和少量骨灰。

中山王公式鐵足大銅鼎

目前所見銘文最長的一件戰國銅器

中山王公式鐵足大銅鼎1977年於河北平山縣三汲村戰國中山王公式墓出土,高51.5厘米。銅身,鐵足,外壁刻有銘文77行469字。銘文字體修長秀麗,文句典雅優美,記載瞭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後代吸取歷史教訓,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中山國是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國傢。戰國時期,中山國是當時僅次於“戰國七雄”的五個“千乘之國”之一。

該鼎為中山王墓中同時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紛紛擅用九鼎。此鼎出土時鼎內殘存結晶狀肉羹,鼎的底部有火燒煙跡,說明中山國有悖於隻用升鼎設食獻祭的中原禮制,也將升鼎用作烹食的實用器具。

大鼎銘文不但書藝精絕,而且修辭藝術爐火純青。整篇銘文結構嚴謹,節奏勻稱,抑揚頓挫,富於韻律和諧之美,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彩繪散樂圖浮雕

盛唐風格,國內僅見

彩繪散樂圖浮雕1995年於河北曲陽縣西燕川村王處直墓出土,長136厘米、高82厘米。由15人組成,表現瞭樂隊吹奏表演的熱鬧場面。12名演奏者皆為女子,身著窄袖襦衫,長裙曳地,分前後兩排,所持樂器有箜篌、箏、琵琶、拍板、座鼓、笙、方響、篳篥、橫笛等。

唐代以胖為美。這幅彩繪浮雕散樂圖中的人物面容圓潤,體態豐腴,腰肢輕斜,衣帶飄飄,若有“羅薄透凝脂”之感,保留瞭唐代豐肥濃麗的風格。伎樂人物均簪有紅花,於烏黑濃密中顯現出一抹亮色,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美艷,這是南北朝以來世風喜好的真實反映。所謂“風帶舒還卷,簪花舉復低”,正是圖中人物的寫照。圖中樂器的刻畫十分精細,為中國音樂史的研究提供瞭極其難得的形象資料。

錯金博山爐

裝飾華美的香爐“鼻祖”

1968年於河北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高26厘米。通體用金絲和金片錯出舒展的雲氣紋。爐盤上部和爐蓋鑄出高低起伏的山巒。爐蓋上雕塑出生動的山間景色,神獸出沒,虎豹奔走。爐柄透雕成三龍出水狀,以龍頭擎托爐盤。當爐腹內燃燒香料時,煙氣從鏤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氣繚繞。

“四坐且莫喧,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據銅盤。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聯。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朱火然其中,青煙揚其間”。這首無名氏的古詩生動形象地描繪瞭“銅爐器”即博山爐的形制及作用。博山爐盛行於兩漢與魏晉時期,初期大都是素面銅爐,後出現錯金銀裝飾。其肇始起因於焚香習俗,漢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蘇合等香料傳入中原,這種樹脂類香料須制成香球或香餅置於爐中,下面承以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

作為香爐的“鼻祖”,博山爐工藝之繁,遠遠超過後來出現的五足或三足香爐。

紅藍釉花卉大罐

元瓷燒造的最高成就

1964年河北保定市永華南路小學元代窖藏出土。通高42.3厘米。罐體使用彩繪、鏤雕、堆貼等多種裝飾技法,共有11層紋飾。腹部作四組菱花形開光,開光內鏤雕四季花卉和山石,枝葉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裡紅塗繪。青花色澤濃艷,釉裡紅顏色純正,藍紅輝映,工藝高超,代表瞭元瓷燒造的最高成就。

青花和釉裡紅是元代創新出的產品,青花開光鏤雕紅藍釉花卉大罐將青花和釉裡紅兩種創新集於一身燒制。青花呈色濃艷,聚釉處有黑褐色“錫光”斑點,系使用進口的蘇麻離青料燒制而成,是研究進口鈷料的重要實物資料。

類似的元代青花釉裡紅開光貼花蓋罐器物全世界僅存4件,其中兩件流失到國外,一件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河北博物院這件保存最為完整,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完整的青花釉裡紅極品。

參觀貼士

如果時間充裕,推薦從三樓開始,自上而下參觀。

如果時間比較緊張,希望瞭解最具代表性的展覽,建議優先參觀二樓的《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展覽,充分感受兩個“中山”的獨特魅力。

如果喜歡藝術並且側重體驗式參觀,一樓的《北朝壁畫》《名窯名瓷》和《曲陽石雕》最不容錯過,這裡可以充分感受河北先民創造的輝煌藝術。

如果對先秦歷史興趣濃厚,想要瞭解河北大地悠久的歷史傳承,推薦參觀三樓的《石器時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慷慨悲歌——燕國故事》和《慷慨悲歌——趙國故事》展覽,瞭解河北先民的文明發展歷程。

更多展品

河北博物院基本陳列共9個,展出文物共5000餘件(套)。分為歷史和藝術兩個系列。陳列內容上至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記錄瞭距今200萬年來河北連綿延續的歷史和人文發展脈絡。




除基本陳列以外,利用北區16個臨時展廳,經常舉辦各類臨時展覽,並逐步形成“中國故事”“這裡是河北”“匠·藝”“歡樂暑期”等四大臨展系列。

《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大漢絕唱——滿城漢墓》陳列,是公眾最為熟知的兩個陳列。兩者分別展出文物1400件(套)和1605件(套),分別體現縱橫捭闔的中山雄風、昂揚不羈的戰國精神,顯示高度發達的漢代經濟和文化。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錯金銀虎噬鹿屏風底座、鎏金長信宮燈、透雕雙龍高鈕谷紋白玉璧等都是舉世聞名的珍寶。

本版制圖:李姿閱



(原標題:河北博物院 傳唱燕趙雄風(人文中國·博物之旅))



本文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vxhena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